又是一年中秋

来源 :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纪委| 浏览量 : | 发布时间 :2018-09-18 11:48:56 | 【 打印正文 】

又是一年中秋。

儿时,艰难日子的记忆历历在目……

虽然离中秋节还有几天,但节日的氛围已是浓烈有加。

在乡村,一个个月饼摊位已然摆上街头。

在城区的大小超市里,月饼货架早已被放在显眼位置。

无论是乡村,还是城镇,在这个节日前,空气里都弥散着香甜的月饼味。

如今,生活好过了,月饼的品种不再像过去那样单调、甚至凭票供应。

记得孩提时候,每当中秋节,都会是父母一个难过的“坎”。

为何这样说呢?

因为那时候日子艰难,家里家外一贫如洗,几乎没有什么材料来打制月饼,更不要说用钱去购买。

但无论怎么困难,生活如何拮据,节还是要过的,无论怎样,月饼还是要有的。

因为有我姊妹五个急切切地盼着,眼巴巴地望着。

于是父母就会把节省下来,家里自种的那点剩余小麦,从早已见底的粮食柜子角落里,仔仔细细地用高粱穗做成的小笤帚归集后,慢慢一点点捧出,拿去再次晾晒。

我勤劳的母亲会在生产队上工前,早早起来,先是把火塘烧好,接着就把头天晾晒好的小麦在家里的石磨上推成细面。

由于石磨牙粗,麦子面得推好几次。推一次,过筛子一次,要反复推至少三次,磨出的细面才能用来做月饼。

说是细面,当然没有现今机器磨的那样精细,但那毕竟原汁原味,我觉得吃起来更醇,麦香四溢。

到中秋节的头两天,父母亲就会准备打制月饼的必要配料,如核桃仁、芝麻、薄荷叶,烤制月饼用的上下火盆,还有用自家收获的菜籽去生产队兑换来的压榨菜籽油。

虽然看上去配料简单,但记忆中我家自制的月饼是最香、最好吃的月饼。隔壁邻居偶尔也会叫我家帮忙做。

中秋节当天,父亲是主角,他会在太阳洒满大地后,按时辰把烤制月饼的上下火盆烧好预热。

接着父亲把核桃仁切成薄碎片,把芝麻炒香,把薄荷叶烤脆柔细,把菜籽油炼香放凉备用。我们老家叫菜籽油为香油。

记得那时,父母还在准备烤制月饼的配料,我们兄妹就会闻着那些简单配料的香味,咽着口水凑过去望着父母操作。

父亲用少许炼香放凉的香油,加以合适的水把早早就准备好的面粉鞣成制作月饼的面团,然后用适当的时间让揉好的面团醒发。

此时,与父母配合默契的母亲,会把切碎的核桃人、炒香的芝麻粒、烤好揉碎的薄荷叶,还有些许红糖等配料,精心搅拌在一起,等待父亲用它们做月饼馅。

面醒发好,烤制月饼的锅温度刚好的时候,父亲就会熟练地把馅料包进饼胚,做出一个不大不小的月饼,然后放进有上下火的锅里慢慢烤制。

此时的父亲非常专注,他会不停地转动放着月饼的锅,移动上火盆与饼子的距离。

随着时间的推移,炉上的月饼香味也渐渐弥漫于我家并不大的整间屋子。

经过我认为很漫长的时间,上下金黄,散发着核桃香、芝麻香、薄荷香、面香味的第一块自制月饼,终于通过父亲长满老茧的双手移除烤炉。

此时,母亲还是那句话:“不着急,放凉一点,先拿去给你奶奶一块后,你们再吃。”

这是父母从小就教我们的规矩,有任何好吃的,都要先给长辈,然后自己才能吃。

那年月的日子,真的很难,不想回忆……

但在勤劳淳朴父母的操持下,我们兄妹得以穿暖、得以果腹无饥、得以慢慢长大。

那时,无忧无虑的我们,对吃什么的要求似乎不高,无论父母做什么粗粮野菜,如蚕豆叶蒸芋头,腌菜煮洋芋,包谷面粑粑等,我们兄妹都能吃饱满足。

作为姊妹排行老大的我,并不奢望天天有鱼有肉,就盼着逢年过节,因为过年了,就意味着有新衣穿,有肉吃吃。

也许,生活在改革开放后今天的你,没有体验过几个月甚至半载都没有吃上一口白米饭的滋味,一块肉的日子。

那时,总记得父母常说:“你们要好好读书,诚实守信,善良孝敬,长大有出息。”

 ……

如今,在党的富民政策指引下,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,我们都过上了富足的日子。

我老家的弟妹都拆了破旧的老房子,建起了钢混结构的漂亮新房,房里是电灯电话,冰箱彩电,沙发衣柜一应俱全。日常饮食不但能天天吃上白米饭,还能随时有肉吃。

就这样,一年又一年。父母勤劳淳朴的性格,勤俭节约的行为,善良孝敬的美德,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的成长,也一直为我们兄妹指引着前行的路。(汪体祥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