廉吏故事 | “铁面御史”赵抃

来源 :云南法制报纪检监察周刊| 浏览量 : | 发布时间 :2024-04-08 11:13:04 | 【 打印正文 】


在浙江省衢州市区钟楼底,有一个著名的文化地标——赵抃祠。赵抃祠始建于宋咸淳四年,其后几经迁移。明万历年间移至现址。现存的赵抃祠为清道光十二年所建,祠内有局部复原的苏轼《表忠观碑》,悬挂着道光年间衢州知府谭瑞东书“天下第一流人”匾额,是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、省级廉政文化教育基地。

赵抃祠是为纪念衢州古代著名人物赵抃而建。《宋史》中,赵抃与包拯同传,堪称“旷代廉吏”,去世后被视为典范祭祀。2022年12月,赵清献公祭祀被列入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。

勇于谏言

赵抃生于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(1008年),字阅道,号知非子,浙江衢州人。27岁进士及第,从此踏上仕途,之后4次入蜀,3次治杭,经历了北宋中期仁宗、英宗、神宗三朝。直至元丰二年(1079年),72岁告老还乡,元丰七年(1084年)安详辞世,去世后被神宗皇帝追封谥号“清献”。赵抃为官40余年,其中在京师约6年,其余都在地方任职。赵抃担任殿中侍御史、右司谏、参知政事等职务时,先后向仁宗、英宗、神宗皇帝呈上175篇奏章,这些奏章针砭时弊、振聋发聩,对朝廷的委官用人毫不掩饰意见。他勇于直言,刚正不阿,得罪过宰相刘沆,弹劾过宰相陈执中、文彦博以及参知政事王安石、枢密副使陈升之等众多朝廷重臣。

深受仁宗皇帝重用的陈旭刚被任命为枢密副使,赵抃就开始弹劾,直到第17本奏章呈上后,仁宗皇帝才下令免去陈旭的职务。古人云“文官死谏,武官死战”,赵抃谏言不可谓不执着,他也成为北宋当朝懒官庸官恶官无人不惧的“铁面御史”。

广施仁政

赵抃对下层民众的疾苦怀有深切的同情心,贯穿整个政治生涯,特别是在地方官任上体现得更加明显。赵抃在担任地方官时广泛施行仁政,形成了“因地制宜、因俗治政;宽严不同、有度适度;宽不为弛、严不为残”的管理风格,《宋史》评价:“抃所至善治,民思不忘,犹古遗爱。”苏轼遵旨撰文评价:“盖东郭顺子之清,孟献子之贤,郑子产之政,晋叔向之言,公兼而有之,不几于全乎!”

赵抃任职的第一个岗位是潭州武安军节度推官。当时郡中的张氏偷刻了一枚官府大印,但大印还未用,就见到皇帝禁止民间私刻官印的告示。此人不甘心,偷偷用了一次,被官府发现逮捕归案。主管刑狱的官员及其下属都认为这是顶风作案,该处死刑。赵抃却说:“皇帝已经赦免圣旨颁发之前的私制假印者,张氏只是使用了一次以前造的假官印,并没有再私刻新的,所以不该处死刑。”众吏都佩服赵抃的仁厚,当事人更是感激涕零。

赵抃发现,只要有一人入狱,就会有10多人受牵连,很是无辜。有人因为一点小罪,长年受到拘禁;有人因为一点牵连,几乎丧命;狱卒、囚长的勒索凌辱更令人敢怒不敢言。他派人查阅各地监狱记录,以囚犯数目的多少来推定官吏的贤明与否。这个办法实行一年以后,郡、州、县各级官吏都不敢再随意羁押犯人。

任宜州通判时,宜州府衙有一兵士误杀一人。兵士被拘捕,赵抃发现其身体异常虚弱,兵士说:“几天前身上长痈疽,尚未溃烂出脓,故而疼痛难忍。现在误杀了好人,我情愿一死抵命,也免了痛苦。”赵抃虽然判其死刑,但未马上执行,而是派人请来医生,为该兵士治疗痈疽。过了些日子,兵士痈疽治愈,身体渐渐恢复。恰好仁宗皇帝下旨赦免天下,该兵士被赦。兵士甚为感激,逢人便说赵抃治病救命之功德,此事亦被宜州百姓所称颂。

宽严相济

赵抃向来倡导稳健改革,反对王安石采取的激进式改革。熙宁三年四月,赵抃接连5次上书神宗皇帝,要求离京为官。神宗皇帝任命他以资政殿学士知杭州。赵抃为政宽厚,步入晚年之后宽以待人之心益盛。在杭州执政时,他对百姓、部属很少有呵斥之辞。百姓听说知州大人十分宽厚,哪怕是强盗也不处以严刑。不少人心存侥幸成为偷盗者。然而,赵抃没有让盗贼横行,他对那些为非作歹、情节严重的恶徒严加处置,黥配他州,予以狠狠打击。宽严相济、一张一弛的方法,使得盗窃团伙纷纷瓦解,为恶之人四处逃逸。

仁义处事

在成都任职时,曾有茂州蕃部鹿明玉等人纠集部属为非作歹,肆意抢掠,使百姓不得安宁。赵抃马上派出精兵讨伐,鹿明玉不敢抵抗,乞求投降,表示愿意杀婢取血,与官府歃血为盟,保证以后不再生事,并令人绑缚婢女,将要射心取血。赵抃明确表示:“结盟仪式,取猪、牛、羊三牲之血即可。”最终未伤一人平息了鹿明玉聚众谋乱。由于赵抃仁义处事,进一步受到百姓的爱戴。

不徇私情

赵抃在京城任职时,他中进士之前教过的学生误伤人命,被官府缉拿在狱。学生的父亲陈氏日夜兼程赶到汴京,恳请赵抃关照自己的儿子。赵抃叫家人带陈氏到书院安顿下来,盛情款待。陈氏心急如焚,追问赵抃,赵抃都不直接回话。两个多月后,赵抃面见陈氏说:“杀人偿命,古法如山。你的儿子、我的学生已经被处死了。”之前,赵抃派人赶到衢州,每天按时到府城大牢给陈氏的儿子送饭,但并不干预衢州府的审判。

赵抃与范镇因言事意见不同而有矛盾。王安石为宰相时,因范镇上奏攻击其政策而暗恨,皇帝询问范镇情况,便说赵抃知其为人。赵抃回答说:“范镇是忠臣。”退朝后,王安石责问赵抃:“你不是和他有矛盾吗?”赵抃回答:“我不敢以私隙而废公道。”这让王安石认为赵抃是一位“誉人不增其美,毁人不溢其恶”的忠义之士。(叶美峰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