坚决摒弃“官油子”思维

来源 :州纪委州监委| 浏览量 : | 发布时间 :2023-02-23 09:52:57 | 【 打印正文 】


“官油子”,即巧宦,语出《史记》,意指善于钻营谄媚的官吏。我国古代有个有名的“官油子”,名叫苏味道。《旧唐书》中说,武则天朝,苏味道官居宰相数年,未在政务上有所建树,只是一味阿谀圆滑于君臣之间,屈从附和,遇到矛盾不置可否。他常对门人说:“为官重在躬身奉上、左右逢源,凡事只要模棱两可就行了。”他因此欺民误国之论,被讥讽为“模棱宰相”。

日前,云南省纪委省监委摄制的警示教育专题片《“官油子”现形记》在云南卫视《清风云南》栏目播出,为公众呈现“官油子”的百态“画像”。

“官油子”是一种形象的说法,但却一针见血地指出了从政价值观上的问题和病灶。反观当下,众人挥汗如雨时,也有“尸位素餐”者,现实中“一拖二推三溜号”的干部依然不少。但是,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“软刀子扎人更可怕”,“老虎”“苍蝇”虽令人深恶痛绝,但“大事干不了,小事不屑干;不干实事,嘴却很会‘来事’”的‘官油子’危害更甚。从根本上看,“官油子”是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产物,反映的是一种歪曲的价值观、从政观。如果任由“官油子”的土壤滋长蔓延,必将会侵蚀和腐化党的肌体,污染一方的政治生态,其危害性不可小觑也!

根治“官油子”身上的油性。治党必先治吏,治吏必须先治“官油子”。治理“官油子”,先要去“油性”。加强机关作风建设、业务考核,揪出党员干部中的“官油子”,点名通报,让“官油子”油不起来,还自觉改掉身上的“油子”习气。其次,要“加料”。“加料”是去“油腻”的好对策,对“官油子”“加料”就是要充分利用问责的“料”,精准问责实现“油水分离”,让不出力、只出“油”的人没位子,向不作为、懒作为的人传导压力,把“吃相难看、满嘴是油”的干部挡在门外。再次,让“清淡”成为官场主旋律。全面加强党的纪律建设,督促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严于律己、严负其责、严管所辖。

压缩“官油子”生存的空间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:老实做人、做老实人,是共产党员先进性的内在要求,是领导干部“官德”的外在表现,也是我们党的一贯主张。要重用“老实官”,把好入口关,按照好干部“五条标准”选人用人,把“官油子”挡在干部选拔的大门外。坚持德才兼备、以德为先,提拔忠诚干净、敢于担当的干部,把想干事、能干事、会干事、干成事的干部用起来,激活干部队伍的生机活力,让能者上、庸者下成为常态,让空谈者脱帽子、为实干者腾位子,在既有体制机制的基础上,形成长效化的正向激励机制,激发广大干部干事创业的激情,让干事、担事、成事成为主流,真正让“官油子”们无容身之地。

堵死“官油子”钻营的漏洞。掩耳盗铃、滥竽充数之事演得再像,终归有败露的时候。“官油子”隐藏得再深,也能够被“火眼金睛”识破。要擦亮监督“慧眼”,让“官油子”无处遁形,站在政治角度看问题,把“官油子”作为政治监督的重要对象,从查纠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入手,深挖线索,顺藤摸瓜。既重察其言,更重观其行,把日常监督的“放大镜”时刻聚焦,重点对准干部工作中的表现,看是否言行一致,是否说得多做得少,是否胸脯拍得震天响做起事来慢悠悠。要深入群众,开展广泛调查,重视群众口碑和看法,让群众评价干部,借助群众的雪亮眼睛发现蛛丝马迹,画准干部的真实形象。同时,还应根据赋予的权责,层层压实责任,强化对过程的管理,及时梳理任务进展及群众反馈,针对任务进度和存在的问题,跟进督促责任落实,防止在执行过程中出现推诿扯皮现象,不给“官油子”打太极的空间。(周荣)